安阳曹操墓是真的假的?DNA都不能证明墓主人的身份吗_安丰乡_徐玉超_历史
曹操墓的历史谜团
对于去过河南安阳的人来说,除了闻名遐迩的殷墟,曹操的高陵也一直吸引着众多的关注与讨论。尽管安阳曹操墓自1998年被发掘以来,经过考古学家的认定,已被确认是曹操的真正墓地,但关于它的真实性的争议依然未曾停息。今天,我们将一探曹操墓背后隐藏的历史谜团。
1998年4月23日,在西高穴村的一块田地里,农民徐玉超正在劳作时,忽然挥动镢头时,听到了一声清脆的异响。镢头没有像往常一样顺利地带出土块,反而被强力反弹了回来。徐玉超有些疑惑,心里想着:“难道是砸到了石头?”他顿时决定挖掘周围的土壤,看看这块不明物体究竟是什么。
展开剩余84%经过半个小时的挖掘,这块神秘的硬物终于现身。原来是一块形状古老的石碑,碑面上刻满了许多字。尽管徐玉超自己不识字,但他还是感觉这块石碑与普通农田中可能出现的石碑不同。他心生好奇,决定将此事告知村委会。村委听闻后,联想到该地曾是古代城市所在地,便立即和他一同前往查看。
当村委和徐玉超来到现场,看到这块石碑后,立刻意识到这可能不是普通的石碑。考虑到它的独特性,村委会当即联系了当地的文物局,希望他们能派人来进行鉴定。文物局接到通知后,最初并未过多重视,派了两名工作人员赶到现场。但当他们看到碑文时,立刻变得激动不已。石碑上刻着的一段文字揭示了这块碑的非凡来历。
这块墓志碑高20.7厘米,宽31.3厘米,共有14行126个字,记录的是魏书志文。碑文的内容揭示了墓主人是“故大仆卿驸马都尉,勃海赵安县,鲁潜年七十五”的遗嘱,并且特别指出了“魏武帝陵”的位置。看到这一明确的记载,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无比激动,他们恨不得立即回去报告这一重大发现。
为何这一墓碑的发现如此引人注目?最重要的原因便是碑文中明确提到“魏武帝”曹操,且指出了他墓地的确切位置。据史书记载,曹操临终时曾让手下设置七十二座疑冢,用以迷惑外人,防止自己死后墓葬被盗。因此,曹操的葬地一直是一个谜。曹操临终时还留下遗言,要求葬于邺城西面的一座山岗,且要求葬地靠近西门豹的祠堂。根据史料,西门豹祠堂的位置就在今天的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附近。
曹操所说的“邺城西面的山岗”到底在哪里呢?根据唐代《元和郡县图志》记载,邺城的地理位置就在如今的安丰乡附近,距安丰乡非常接近。更令人信服的是,在安丰乡,考古人员曾发现过一块勒柱石刻,内容记载了当时重建西门豹祠堂的情况,这一石刻距曹操去世不过120年,极大提高了其历史可信度。
在看到徐玉超挖掘出来的这块墓志碑后,结合史料与考古发现,学者们纷纷认为曹操的墓地极有可能就在安丰乡一带。而当地民间流传的故事也支持这一说法:邺城以西的漳河河底,便是曹操的埋葬之地。
此时,邯郸市历史学会会长刘心长的名字不得不提。刘心长多年来一直在研究曹操墓的历史,他对历史文献进行了大量的研究,并且曾亲自考察过相关地区。当他得知安丰乡出土的墓志碑上提到曹操墓的具体位置时,他深思熟虑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。他认为,曹操推崇“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,宜陪寿陵”,而从当时的地理布局看,漳河一带可视为曹操墓的南区,北区则以时村营乡和讲武城乡为界。通过对南北区的考古挖掘,能够进一步验证这一猜测。
不久后,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便开始在安丰乡进行考古挖掘。在挖掘过程中,他们发现了一座东汉时期的大墓。尽管这座墓曾多次遭遇盗掘,但仍然保存了大量重要的随葬品,包括各式器物和陪葬品。在墓室的发现过程中,考古人员还意外找到一块石牌,上面刻有“魏武王常所用”字样,旁边分别刻着“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”与“魏武王常所用格虎短矛”等铭文,似乎暗示这就是曹操的墓。
为了验证这一猜测,考古队员对墓中的人类骨骼进行了清理。经过初步鉴定,专家认为这些遗骨属于一名60岁左右的男性和两名女性。曹操去世时年约66岁,这与墓中主人年龄相符。为了进一步确认,考古所借助了现代DNA技术对遗骨进行了检测。经过长时间的比对和研究,最终在2013年,相关论文在国际学术杂志《人类遗传学报》上发布,确认墓主人的身份确为曹操。
尽管如此,关于曹操墓的真实性争论依然没有停歇。许多专家和普通民众仍然对此提出质疑,认为这座墓是否真的是曹操的埋葬地,仍然需要更多证据来佐证。毕竟,曹操的墓究竟是否完好无损,仍然是一个令人深思的历史谜团。
参考资料:
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、《鲁潜墓志》、《魏氏春秋》、《遗令》
发布于:天津市